悲欢交融广东三大民系http://www.kjwhsky.net/bbs/viewthread.php?tid=20840&page=1(此文出處) 民系与性格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 范涛
北方汉族在不同时期迁徙到广东不同地区,与当地土著人融合,形成了广东的广府、潮汕、客家三大民系,他们各有各的脾气和本性。
开放务实的广府人
广府文化分布于珠江流域,珠江三角洲是其重要聚居地。广府人是三大民系中最先形成,也最早受到近代西方先进文化思想的影响,因此最具开放性。广府人易于接受外来事物,敢于学习和借鉴西方文明。中国第一个留学生容闳、第一个工程师詹天佑、第一个飞行员冯如即为杰出代表。广府人具有冒险、创新精神,在近代史上极具反抗性和斗争性,在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新中国的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滚滚大潮中,广府人敢为天下先,使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迅速崛起,成为华南人才汇聚中心。
广府人具有务实精神,政治观念较弱,商品意识却很强,而广州商人在清中期就已闻名全国。商品意识不仅弥漫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中,而且制约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目标,这就使得人们过于注重经济上的利益关系,民系的内部凝聚力相对较弱。强烈的商品意识也带来了投机性的负面作用和较为浓厚的宿命观,如广府人开的商店中普遍可见供奉着财神——关公,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也存在迷信命运,敬奉鬼神等不良风气。即使在学术思想上,他们也强调学以致用。
广州向来是岭南文化中心,所以经常被用来指代广东文化,广州话被称为“粤语”;广州方言歌统称为“粤讴”;广州戏剧、音乐被称为“粤剧”、“粤曲”;广州菜被称为“粤菜”;广州工艺品的重要品类被称为“粤绣”、“广彩”、“广雕”等。
精诚团结的潮汕人
潮汕人主要居住在由韩江三角洲、榕江平原、练江平原、黄冈河三角洲组成的潮汕平原。这里地理范围狭小,资源贫乏,人口和环境之间的矛盾很大。激烈的竞争环境造就了潮汕人冒险开拓、刻苦耐劳、注重义气、勤俭立业等性格特征,最为突出的是强烈的凝聚力。潮汕人很早就到香港和东南亚等地谋生,在异乡的土地上生活,潮汕人之间形成了一种互相照应、团结互助的风气。
潮汕人在农业上精耕细作,在手工业上精雕细琢,在商业上更是精打细算,极善经营,闻名海内外。潮汕地区的海外贸易开始较早,北宋就有印尼的商船到潮州进行贸易。明清时期,潮汕地区已有发达的海洋性商业贸易活动。即使在清初海禁时期,潮汕商人还是偷偷进行海外贸易。潮汕人所具有的超强适应力、竞争力和团结力,使得他们在海外贸易中非常受用。很多潮汕人从做小商小贩起家,最终发财致富。
世界各地有华人的许多地方都建有潮州会馆。明清时期,在国内的许多商埠也都设有潮州会馆。现在,在东南亚各国和美、加、澳等地也组建有潮人社团。1981年成立的“国际潮团联谊年会”,每两年举行一次国际性聚会。1997年第八届年会第一次在潮人本土汕头举行,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也向大会发来贺电,潮商在海外影响可见一斑。
刻苦自强的客家人
在客家人南迁入粤时,富饶的珠江三角洲和潮汕平原已有广府人和潮汕人生活,他们不得不和畲、瑶等少数民族杂居在内陆山地。俗语讲“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贫瘠的山区耕地有限,不能容纳众多的人口,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经常迁徙。在长期的迁移过程中,客家人养成一种刻苦耐劳,自立自强的淳朴民风。
客家山区交通不便,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在历史上的多次迁移中,他们大多是整个家族集体迁徙,因而客家人的家族观念特别强固。其表现有二:一是祠堂设施的完善和族谱连续修撰。二是民居方面出现了超大型的土楼和楼房组合成的围龙屋。客家人崇尚读书,外出求学蔚然成风,与广府人、潮汕人的重商情节大不相同,有“文化之乡”的美誉。由于重视教育,客家人在历史上涌现了不少杰出人物。如清代杰出诗人、书法家宋湘,中国近代卓越的外交家、启蒙思想家黄遵宪,近代四大藏书家之一丁日昌,著名华侨实业家姚德胜、张弼士,著名历史学家、客家研究专家罗香林等。
客家人重耕读、轻工商的观念以及小农意识,使客家人在国内外的经济活动中缺乏竞争力,也与同在岭南的广府人和潮汕人拉开差距。客家华侨经常为家乡慷慨解囊捐资办学,扶持公益事业,却很少投资设厂。近年以来,这种情形才有所突破。
客家
民居:民居方面出现了超大型的土楼和楼房组合成的围屋。建筑多以夯土或土坯砖为材料,渐而发展到以花岗石、大青砖为建筑材料,十分坚固,规模巨大。现存土楼,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自清康熙初年至20世纪70年代,兴建了不少土楼建筑。围楼大多为圆形和方形,大型圆形围楼高达4~6层20余米,多达四环。目前在省内多处有分布,以梅州地区居多。
客家菜:称“东江菜”,口味偏于浓重,主料突出用肉类而少用水产,其特色是“咸、肥、香”,重实惠,多吃熟食,喜吃干腌菜。客家菜以砂锅菜见长,造形古朴,保留较多的古代中原烹调法。传统菜式有盐(火+局)鸡、酿豆腐、梅菜扣肉、酒鸡、肉丸以及各色酿菜,特爱吃狗肉。
潮汕民宅和山西大院
走在潮州甲第巷,崭新的墙灰上依稀可辨明清风格,诗书人家的屋舍多以儒林第、大夫第、翰林第等命名,显现出对读书入仕的渴望。民居中石雕、木雕、灰塑和彩画齐备,甚至以墙为纸,将中国的山水画搬上了墙裙。
甲第巷是潮汕民居中修复最好的,在20分钟游览中,常常浮现山西大院和安徽民居的风格。晋商、徽商和潮商闻名天下,在中国历史上,晋商和徽商的显然要比潮商显赫,山西人开的“票号”左右了大清朝200余年的金融市场,连慈禧太后也向晋商伸手借过银子。财大气粗的晋商衣锦还乡,极尽奢华建宅子,直到今天还留下了诸多山西“大院”。自从张艺谋在祁县乔家大院拍了《大红灯笼高高挂》之后,晋中地区的“大院”更加有了名气,太谷县的“曹家大院”、祁县的“乔家大院”、“渠家大院”赚了现代人不少钞票。
而徽商的宅子与晋商又有区别。徽商不仅爱财,还好儒,他们以能跻身仕途为荣耀。走进徽居,呈现出修身养性、勤学守德的气息。宅里多建有书屋,安徽关麓村独特的8家联体古居中,就有4间书屋。
只是现代晋商和徽商都偃旗息鼓,而潮商旗帜依然树立,与今天的温州商人齐名,被称为东方的犹太人。“智慧在东方人脑子里,财富在犹太人的腰包里”,潮州商人和温州商人既有东方人精明的头脑,又有犹太人聚敛财富的本领。虽然近些年来潮商大本营潮汕地区假货泛滥,商界影响力下降,甚至有潮团退潮的说法,但是“墙外开花墙外香”,早先出海闯荡的海外潮汕人,在海外建造的潮团巨舰影响力依然。
海外一些潮汕人已经成为当地商界巨鳄,但与引退江湖后落叶归根的晋商和徽商不同,潮商大多不再返回老家颐养天年,所以潮汕民居就不可能有山西大院的气派。
在中国商界史上,晋商和徽商本质上都是官商,依附于朝廷经营盐、米、茶叶等生活必需品,或者开票号,相当于今天的钢铁、烟草和金融行业,通常受国家调控,一旦进入这些垄断经营行当,伴随而来便是巨额利润。然而晋商和徽商一旦失去依附的时代,他们的命运也随之完结。而潮商走的则是比较单纯的市场之路,所以一直可以走到今天。
全世界的潮汕人口大约有1600万,只有三分之一生活在今天粤东的潮州和汕头地区,三分之一在国内其他地方,大部分都与经商有关,另有三分之一在海外。如果与同属广东商帮的广州商人相比,潮商在海外的影响力要比广州商人大得多,虽然广府人中很早就有人漂洋过海,但大多以契约“卖猪仔”(非常低廉的劳工)的身份到当时经济已经比较发达的西洋,后来即便从商也大多限于开中餐馆,做餐饮业等小生意。而潮汕人以自由移民的身份出海到东南亚地区,南洋这些国家经济落后于中国,潮汕人的精明头脑在那里派上用场,加上潮汕人喜好结团,生意越做越大。如今东南亚地区尤其在泰国,许多大商人的祖籍都在潮汕。
不过历史上造就的潮汕人海外移民运动根源于地少人多的生存压力。潮汕地区面海背山,在晚唐以前还是荒僻之地,人口稀少。而邻近的福建自从秦汉以来就不断有汉人迁入,特别在西晋末年,迁入的汉人更多,这些人在福建生活若干代后,开始大规模迁往有土地可以开垦的潮汕地区。到了元代,迁入的闽南移民和广东潮汕地区的土著居民融合逐渐形成了潮汕民系。随着人口的不断迁入,潮汕地区也闹起了地荒,“耕三渔七,商船贩舶往来如蚁”正是当时写照,潮汕人被迫做起了海禁时期朝廷不允许的海上冒险生意。
到了康乾盛世,人口增长快,缺地矛盾更加突出,即便“耕地如绣花”的精耕方式也不能提供足够粮食。而那时,泰国大米充裕并且便宜,潮汕人的移民足迹从大米交易开始拓展到东南亚。
在潮汕地区商人的地位要比读书人高,潮汕人精于商业之道,但也不排斥读书人,潮州人相信这和被贬到潮州担任刺史的中唐大文豪韩愈有关。韩愈上任后荐举地方俊彦主持州学,同时兴办学校,为了解决经费问题,他还捐出8个多月的俸禄。后来历任地方官也都注重教育,成就了潮汕人儒雅的秉性。
不过,潮汕人的商业精明始终占据上风,一旦这种精明在暴利驱使下,和商业传统道德背离,将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过去一些年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数百年来屹立的潮商大旗风光无限,却在短短十数年的时间内遭遇重创,潮汕人的商业信誉缺失给地区经济带来灾难。潮汕人需要摈弃目光短浅的商业近视行为,才能恢复潮商旗帜本色。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14 13:45:36编辑过]
|